近年坊間出現眾多流行的「目標管理法」,除了上篇提及的KPI目標制定法以外,最廣為人知的就是「OKR」目標管理系統,不少知名外商近年都採用這套系統,用來確保公司上上下下不只「做對事」,更關注在「是否在做最重要的事」。究竟OKR與KPI目標管理法有什麼不同?又該如何利用OKR系統協助企業達成目標?本文將在介紹完OKR的核心概念後,帶你用五步驟輕鬆打造目標管理系統。
OKR是什麼?與KPI有何不同?
OKR其實是三個英文單字的縮寫,全稱是「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」,翻譯成中文就是「目標與關鍵成果」,這是一種起源於知名半導體企業英特爾的目標設定與追蹤管理工具,後來Google也引進這套目標管理系統,讓OKR一詞瞬間聲名大噪。
而從OKR的全稱,即可明白OKR能拆分為兩個部分:
- Objective(目標): 定義你想要達成的方向或願景,這願景應具備啟發性與挑戰性
- Key Results(關鍵成果): 可衡量的具體指標,用來判斷是否成功達成目標,通常建議每個目標配對 2–5 個關鍵成果
這樣的定義說明,或許會讓人無法實際理解OKR的意涵,但舉個簡單的例子,就能讓你更具體地了解OKR:

- Objective:成為一個有人氣/能獲利的網紅
- Key Result 1:在各個社群平台皆達到1000粉絲的目標
- Key Result 2:在可開啟營利的平台,達成開營利的門檻
- Key Result 3:主動接洽3家自己感興趣的商家,詢問是否有業配機會,提供報價
從這個例子裡可以看到,我們的願景是具有挑戰性的目標(不一定可以量化),但為了達成這個願景,我們能利用像是KPI的方式,把每個KPI當作支撐這個願景的支柱。
因此與KPI目標管理法相比,OKR注重的是「願景」,每個Key Result只是協助企業達成願景的可量化工具,OKR更注重於「成長性」與「突破性」,與KPI專注在單一績效的達成率大不相同。

OKR的五大核心原則
雖然OKR這套管理系統看起來簡單易懂,但要真正發揮成效,仍需掌握五大核心原則。
首先是對齊與聚焦,OKR可以透過明確的目標與可衡量的成果,協助組織自上而下對齊優先事項,避免將資源與人力分散在非關鍵任務上。其次,OKR也強調可衡量的成果導向,每項Key Result都必須具備量化標準,使執行進度能夠清楚掌握、隨時檢視。
除此之外,另一項重要原則就是透明公開,以Google為例,所有員工的OKR都是彼此可見的,這樣不只能增進協作效率,也有助於組織對齊目標與方向,然而這也非常考驗公司的傳統文化,但如果能善加應用,也有助於公司不同階層之間的溝通。
而OKR也鼓勵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,這些目標往往並非保守可達,而是具有高度挑戰性,重點不在於百分之百達標,而是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,驅動個人與團隊在過程中持續成長。
最後,OKR採用短週期迭代的機制,多數組織會以季度為一個週期,定期檢視與調整目標,以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與組織需求。
OKR怎麼做?簡單五步驟教你做出OKR
在瞭解OKR的核心觀念後,又該如何執行呢?要有效率地執行OKR,可遵循以下五個步驟:
- 設定明確目標:目標需具備啟發性與方向性,能激勵團隊朝共同願景前進
- 定義可衡量的關鍵成果:設立 2~5 個具體、可量化的成果,判斷目標是否達成
- 拆解行動計畫:將關鍵成果拆解為具體任務與行動步驟,安排時間與負責人
- 持續追蹤進度:定期檢視 OKR 執行狀況,透過週會或月會檢討進展與調整方向
- 回顧與學習:每期結束後進行回顧,反思成效與不足,為下次設定更有力的OKR

OKR是目標管理的未來嗎?
OKR在目前企業之間盛行,不只是因為它的結構清晰與執行可衡量,更在於它將組織的願景轉化為可執行的日常工作。它強調的是「成長」而非「控制」,是「對齊」而非「命令」。
對於追求快速成長、跨部門協作密切、文化開放的組織來說,OKR無疑是一套極具威力的管理工具。但對於尚未建立明確策略與共識的組織,則需更多引導與文化建設。
在數位轉型浪潮下,OKR並不是萬靈丹,卻可能是引領組織走向自我驅動與高效執行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