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otify 的冒險之旅

這是關於一個人改變了一個行業的故事。

成功的創業故事都是相似的:一個對危險或者難的事情,沒有太多概念的無知無畏者;一個等待了很久的伯樂,還有很多很多的運氣和耐心。

在 Spotify 的故事里:它是瑞典一個年僅 23 歲的少年,1983 年出生,天賦是音樂和編程,看上去整個人運氣好到爆,13 歲時月收入已經過 5 萬,加入和組建的公司總旋風般被收購;而他的伯樂,是數字音樂革命先驅 Napster 創造者,為 Spotify 這個產品等了十年,他也是扎克伯格的伯樂,是第一個發現 Facebook 和扎克伯格的人,他就是——肖恩.帕克。

Spotify 的創始人 Daniel Ek

這是關於一個人改變了一個行業的故事

中學時月收入已經過 5 萬美金

1983 年 2 月,丹尼爾·艾克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郊區的一個工薪家庭,外公是歌劇演員,外婆是爵士樂小提琴師。4 歲的時候,他得到人生第一把吉他,從此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。

5 歲,丹尼爾從搞 IT 的繼父那裡獲得一台 Commodore 20。在打穿了 200 多款遊戲後,他覺得很無聊,找了本書,開始學寫遊戲。「我覺得那不是多難的事,」他說,音樂和編程對他都很簡單。

13 歲那年,他第一次創業。在自家電腦上倒騰很多時間後,開始有人找他做網站。起初,他收費 100 美金,第二次他把價格提高到了 200,一年過去後,他把價格提高到 5000 美金。等到他一個月掙 5 萬美金時,他父母突然發現家裡多出了一個大電視機。

為業務擴張,他還開始建立自己的「童工工廠」——丹尼爾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建網站上,然後,用遊戲機賄賂同學,讓他們用學校計算機為他工作、替他考試,甚至還有不同「助理」替他打點公司。

丹尼爾手下長期有 20 來個程序員為他乾活,項目一個接著一個。他喜歡邊聽音樂邊敲代碼,感覺累時就組樂隊玩——他會演奏吉他、貝斯、鼓樂、鋼琴和口琴。

13 歲時用自己賺的錢買了夢寐以求的 1957 Fender Stratocaster

16 歲時,稅務機關找到他要求繳清稅收,這時,他父母才發現兒子收入已經超過全家,甚至還可以多雇一個保姆。

高中畢業,丹尼爾進入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學習工程,八個禮拜後,他意識到自己對第一學年的學習重點「理論數學」不感興趣,於是選擇輟學。

丹尼爾痴迷谷歌,曾向谷歌申請工程師,卻收到回復——「把學位讀完再來吧。」正處叛逆之年的丹尼爾決定自己動手做一個搜索引擎與谷歌競爭:」我以為很容易,但事實證明:這真的太難太難了。」

丹尼爾坦言:他經常對事情的難度沒有概念

「我總是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,」丹尼爾說:「我總是天真地認為事情會解決的,我不完全明白事情有多難。」

 

23 歲成為百萬富翁

2005 年,eBay 收購歐洲公司 Skype,歐洲市場的並購活躍度被打開,丹尼爾所在或組建的公司,幾個月內都被收購了。

這包括他離開校園後加入的一家名為 Tradera 的電商網站,這個網站後來賣給了 eBay;他還創建了一家在線營銷公司 Advertigo,後來,一家名為 TradeDoubler AB 的斯德哥爾摩網絡廣告商找到他,以 125 萬美元收購了 Advertigo。

23 歲的丹尼爾輕鬆成為百萬富翁,他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買了一套三居室房子、一輛紅色法拉利,帶著香檳出入高級會所,到處約漂亮姑娘。

但是這樣的生活只持續了一年,丹尼爾常常感到失落、矛盾、空虛與迷茫。他不知道自己是誰,又想成為誰。

「我一直想有自己的生活,我以為這是錢能夠解決的問題,但沒有人會教你在財務獨立後該做什麼。我感覺周圍的朋友、姑娘在利用我,他們很開心,但我不開心」。

丹尼爾最終擺脫了這種生活。

他賣掉法拉利,冬天躲到森林里,或父母家附近的小屋中,像個僧侶一樣活著,彈吉他,冥想。

丹尼爾習慣於定五年計劃,「我總是每隔幾年,改變一下自己想法,以觀察自己是不是喜歡手頭的工作。我喜歡思考,如果從人生中抽出五年,我想做什麼呢?」他意識到:錢不是他真正關心的,他的摯愛,從始至終都是音樂和技術。

丹尼爾還擔任過遊戲與時尚社區 Stardoll 的 CEO

「我並不把它們看做工作,總是能玩得很開心,但同時希望,我的作為能影響世界」。丹尼爾說。

痴迷 Napster

數字化對音樂行業的大革命,其實是從 P2P 文件共享平台 Napster 開始的。

Napster 巔峰時期有用戶 8000 萬,儘管只活了三年,但在它的殘骸之上,Kazaa、Grokster、Morpheus 和 Limewire 等無數平台湧現,至今,Napster 仍陰魂不散——沒有人能告倒所有的 P2P 公司,因為沒有辦法阻止用戶自發分享。

Napster 引領的 P2P 分享潮流也波及到了電影、遊戲行業

丹尼爾十分迷戀 Napster,「它重塑了我的音樂教育,我現在喜愛的樂隊——披頭士和 Led Zepplin 及大量 70-80 年代樂隊,幾乎都是在 Napster 上發現的。」

他談到 Napster 時,認為——「Napster 本質上,對消費者和文化是有益的」。

但 Napster 被圍剿後,頑固抵制變革的音樂行業仍難消解數字化革命。1999 年,實體唱片尚有 238 億收入,而到 2016 年,數字+實體 CD 收入僅為 130 億。CD 的銷售和購買受存儲空間、版權、平台的重重限制,也反過來削弱了藝術家的利潤空間。「音樂的守門人」,從廣播電台到 MTV,都越來越難滿足公眾的多元化需求。

換句話說:一方面是音樂過剩,一方面是體驗受限。音樂產業一直在等待一位救世主,但它必須滿足幾個條件:

  1. 合法
  2. 比盜版更吸引消費者
  3. 提供可持續的收入模式

從這個角度看,蘋果的 iTunes 是劑不錯的解藥,但同樣有毒。

iTunes 把 CD 銷售碎片化,長期看是拆東牆、補西牆策略,更何況,每首明碼標價的歌曲,都存在一個「我喜歡、但不足以購買」的區間,且 iTunes 無法在 iOS 的體外生存。

丹尼爾是喬布斯的忠實信徒。他常常閱讀喬幫主傳記,把辦公室裝修成皮克斯風格,(投黑馬 Tou.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)但他不認可喬布斯對音樂流媒體模式的嘲諷,「喬布斯很出色,但也時常做出錯誤判斷,」丹尼爾說。

iTunes 提供的「購買-擁有」模式無法做大音樂行業蛋糕

丹尼爾的產品觀非常烏托邦,他希望構建一個比 Napster 和 iTunes 更好的應用,同時具谷歌和 Facebook 基因:深度且社交化。在這個應用里,你可以聽任何你想聽的歌,可以隨意分享,最最重要的,用戶體驗——你將聽到熟悉,聽到驚喜,聽到一個 更廣闊 的音樂世界。

順便,如果可能的話,救一把音樂行業。

創辦 Spotify

如果音樂和編程才是丹尼爾摯愛(而不是錢),那麼他該做一份什麼樣的事業呢?

有意思的是:丹尼爾當時老闆、42 歲的馬丁.洛倫松和丹尼爾一樣,也有著甜蜜的煩惱——公司上市後,獲益 7000 萬美元,但馬丁遠離管理層,深居簡出,家當只有一張床墊和一把宜家椅子。

兩個人的境況相似:一不缺錢,二不關心錢,但仍然希望創業。

他們經常一起看《教父》三部曲、《情梟的黎明》等黑幫電影,談論音樂與藝術。

馬丁後來成為 Spotify 聯合創始人,還引薦了日後在 Spotify 立下汗馬功勞的天才程序員——路德維希.斯特里格斯。這個人,構建了 P2P 文件分享軟件 uTorrent(丹尼爾短暫擔任過 uTorrent 的 CEO,這家公司後來被 BitTorrent 收購)。

2006 年,丹尼爾和馬丁把自己的錢投入到創業,用 Spotify 這個名字註冊了公司,Spotify=幫助用戶「spot」(尋找)和 「identify」(發現)自己喜歡的歌曲。

路德維希則根據蘋果 iTunes 界面,和丹尼爾的三星平板電視的平滑黑風格,基於廣告模式,開發了 Spotify 第一個產品原型,依靠流媒體技術和與唱片公司簽訂許可協議,來避免盜版方面的法律問題。

前兩年,公司都在打造產品,一分錢都沒有融,丹尼爾幾乎堵上全部家當。由於拿不到音樂版權和許可證,丹尼爾甚至把盜版音樂灌入 Spotify,拿去給投資人展示。丹尼爾常開玩笑說:那段時間急得頭髮都掉光了。

而因為缺少風投,兩位創始人馬丁和丹尼爾只能源源不斷地為 Spotify 提供前期資金。

 

重要人物的出現

這個時候,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。

他是第一個發現扎克伯格並幫助扎克伯格拿到第一筆投資的人,他叫——肖恩.帕克。沒錯,也就是那個 Napster 的創始人。

丹尼爾的耐心,得到了肖恩的關注。2009 年,這位因製作 Napster 而成為音樂行業公敵的人發現幾位年輕人正在完成 Napster 未竟的使命。

他很快給丹尼爾寫了一封「情書」,其中部分內容如下:

「iTunes 扼殺了音樂市場的創新,而去中心化的 P2P、音樂訂閱(Rhapsody、Pandora 及後續的 Rdio、MOG 和 Turntable 等),連優秀產品的門檻都摸不著。投資人對流媒體糟糕的現狀難咎其責。Napster 後,我等了十年,才看到與之比肩的產品——你們的設計「快速、便捷、優雅、乾淨、廣闊」,僅僅在社交功能上還不夠完善,我可以幫你們來迭代進化」。

2010 年,肖恩通過 Funders Fund 投了 Spotify 1500 萬美元,作為 Spotify 粉絲和投資者,他堅信:「Spotify 在與盜版競爭。」

肖恩讓 Spotify 繼承了 Napster 的野心、品味和高標準

值得注意的是:肖恩在 Spotify 的全球擴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他代表公司董事會和 Warner、 Universal、EMI 和索尼進行版權談判——這是 Spotify 夢寐以求的生產線。唱片公司的加入很快造成「槓桿效應」,Spotify 成為世界上最大音樂庫,音樂人也更傾向於加入平台。

另一方面,肖恩還把丹尼爾引薦給了扎克伯格,Spotify 實現了音樂媒體的社交化。

2011 年 7 月,Spotify 登錄美國,並成功嫁接到 Facebook 上(允許用戶分享自己的 Spotify 播放列表),實現病毒式增長。音樂的分享,加速了付費用戶的增長。扎克伯格稱:「丹尼爾看到了在任何人面前播放音樂的機會。」他本人也十分喜歡 Spotify。

肖恩.帕克把丹尼爾引薦給扎克伯格

在肖恩幫助下,Spotify 的商業模式也逐漸成型,音樂產業的大部分傳統限制,逐漸被 Spotify 的方便易用所取代,而版權和授權如同源頭活水不斷豐富 Spotify 的曲庫,形成一個豐裕的長尾。

丹尼爾喜歡用「無摩擦」形容 Spotify,「數字服務正在變得更即時、無縫……在 Twitter 上信息的半衰期很短,但 20 世紀 60 年代的一首歌,卻與你今天的心情完美契合」。

免費模式催化了用戶分享和增長,用戶有 6 個月的時間沈迷在音樂的海洋中,然後,是時間和曲目限制——以激活付費。

丹尼爾認為:音樂產業在經歷銷售低估後,正駛向一個黃金時代。Spotify 的音樂流媒體服務,可以增加 CD 銷量,賣出更多演唱會門票。Spotify 將增長放在盈利前,某種程度上補貼了音樂行業,從 2008 年以來,其 70% 營收,都返還給音樂行業。不少質疑 Spotify 模式的音樂人,如 Taylor Swift,最終選擇回歸 Spotify。

Taylor Swift 回歸 Spitify

2017 年,丹尼爾替代 Universal 音樂集團 CEO 被 Billboard 評為音樂業最具影響力人物,「音樂行業收入的重新增長都要歸功於這個人」。Ed Sheeran 稱:自己是丹尼爾的粉絲。

2016 年丹尼爾結婚,Bruno Mars 在婚禮上表演,Chris Rock 主持,扎克伯格、肖恩.帕克等悉數到場。

到 2018 年 Spotify 預計收入將增長 30%,付費用戶增長 36%。出於巨大用戶基數和極高口碑,Spotify 選擇跳過投行發行,直接上市(投黑馬 Tou.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)。

Spotify 將擁有雙層結構,兩位聯合創始人丹尼爾持股約 9.3%,馬丁持股約 12.4%。兩人加起來,擁有 80.4% 的投票控制權。而迎接兩位掌舵人的,將是巨頭林立的市場。

(文章來源於:硅發佈摘編)

2020-10-05T13:26:19+08:00趨勢洞察|

About the Author:

個人頭像
Go to Top